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学术  〉 业界声音

陈文君: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新举措及启示建议

发布时间:2022-12-09 发布来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引言

各地方对于创建综合性科学创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非常积极,基础研究作为重要的一环也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前沿性、战略性、公益性、产出不确定性等特征,之前各个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的存在感和重要性不强。近年来,中央多次出台支持基础研究的重磅文件,不少地方政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基础研究在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推出很多行之有效的举措。本文对地方基础研究工作举措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1


地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量和比例稳步提升


1.1 经费投入总量进入高速增长期


中央财政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来源,2016年,中央财政支出基础研究经费为518亿元,占全国的比例超过90%;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基础研究经费仅为51.56亿元,所占比例不到全部经费的10%。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重视程度大幅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总量稳步上升,2016—2020年,经费投入总量从51.56亿元增长到255.19亿元,年均增幅高达49%,进入高速增长期,且所占全国投入比例也逐年提高。202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科目中基础研究投入资金总量为880.55亿元,其中地方投入总量高达255.19亿元,较2019年增长约104亿元,占全国投入比例为28.98%,显示出地方投入基础研究的高度热情(图1)。


1

图1 2015—2020年地方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情况

注:数据来自财政部网站历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和“中央本级支出决算表”;地方基础研究经费数据=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数据-中央本级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数据。


1.2 重视程度不一,经费投入差距较大


各个地方政府在省级财政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有很大差距,这与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府财力和科技资源等密切相关。本文收集了有代表性的部分省市财政科目中的基础研究经费数据(图2)。


第一梯队:北京、上海和山东省级财政科目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领先全国,2020年经费支出为17亿~30亿元;2020年上海更是大幅增加12.3亿元,总量接近30亿元。北京和上海集聚众多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实力强劲,政府资助强度大属于情理之中;但在财政科技经费科目中的比例不高,2019年占比分别为6.0%和8.2%。相比之下,山东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绝对值非常高,且近3年占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总量的比例高达37%~49%,这充分体现出山东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


2

2

图2 2017—2020年部分省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情况

注:数据来自相关省市财政厅(局)网站“省(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空白处缺少数据,未从网站中查询到。


第二梯队:广东、江苏、浙江3个经济大省的财政支出科目中基础研究经费总量较京沪鲁差距很大,这与其经济体量和科技经费总量并不匹配。2020年这3个省财政支出科目中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11.20亿元、3.44亿元和5.55亿元,经费投入总量处于上升趋势;广东和浙江2020年经费大幅增长,较2019年分别增加2.70亿元和3.35亿元,增幅分别约为32%和152%,可以看出这两个省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第三梯队:陕西、重庆等为代表的其他大部分省市,财政支出科目中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和占比均较低。例如,安徽、天津、重庆2019年财政科技经费为76.00亿元、26.86亿元和29.9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1.00亿元、0.80和1.16亿元,占比分别为1.3%、3.0%和3.9%,这与科技经费总额量级相当的江苏、浙江相比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虽然基础研究经费总量不高,但增长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2018—2020年重庆基础研究经费翻倍增长;2020年安徽和四川基础研究经费较上一年增幅显著。只有天津基础研究经费在2018—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


1.3 广东高强度支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一般而言,各地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强度都不高,单个项目经费额度普遍在10万元以内,重大项目也很少超过50万元。然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却突破了这一界限,支持力度甚至超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经费额度。此类重大项目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着眼省优势特色产业及未来发展关键领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力度达每项3000万~5000万元。2019年首批启动实施13个重大项目,总经费5.6亿元,项目经费最低3300万元,最高4900万元。这种力度在全国各省市绝无仅有。



2


联合基金成为多元化
支持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


2.1 地方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联合基金


地方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出资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其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推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回顾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发展历史,最早仅有为数不多的地方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合作。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加入,联合基金的队伍日益庞大。2018年,四川、湖南、安徽和吉林4个省加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共投入经费12.7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匹配4.25亿元,合计17亿元。2019年,广东、广西、辽宁、浙江、宁夏和重庆及2021年内蒙古均加入联合基金或者开展新一轮合作。至今,全国已经有25个省、市、自治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联合基金,此举已成为科技体制机制和科研管理改革的一个成功实践。


2.2 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基金促进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


为了调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支持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改变单一依靠省级财政支持基础研究的局面,建立多样化投入机制,有关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推动省市级政府和企业成立联合基金,取得积极成效,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注入新活力(表1)。


表1 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3


(1)广东省联合基金。2018年,广东省政府率先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粤府[2018]77号),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建立省企联合基金,大力倡导社会力量设立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基金。2019—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及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市人民政府与有关企业分别签约设立省市联合基金与省企联合基金;在公共卫生和医药健康领域设立6只省企联合基金,涉及领域覆盖新药创制、中药现代化、医用材料、医疗用品、医用检测、精准医疗和智慧医疗等。


(2)北京市联合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市教委、海淀区、丰台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组建了联合基金,并与天津、河北组建了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3)青岛市科学研究智库联合基金。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与有关企业成立了7只行业智库联合基金,覆盖生物医药、生物制造、人工智能、储能、橡胶和光电等领域。每只基金总额度2000万元,由该市科技局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并委托有关专业研究机构运营,重点支持相关行业内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青岛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技术和成果。


(4)陕西省企业联合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签订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企业联合基金协议,分别成立“陕煤化联合基金”和“引汉济渭联合基金”。


2.3 深圳市出资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


深圳是我国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镇,拥有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集聚一大批合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团队;成立了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和“星博生辉”国内首只合成生物产业基金。


为进一步推进合成生物学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深圳出资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该专项是首个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联合设立的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通过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强化深圳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3


强化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3.1 建设从事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不都是面向市场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是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职能。根据2019年9月12日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各地方的管理文件及实践,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研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各地方积极推动从事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例如,上海市《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基础前沿科学和前沿引领技术研究,是新型研发机构至少应具备的功能之一。《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旨在吸引集聚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稳定支持,并资助建设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等以开展基础研究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


建设从事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地方引进高水平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增强区域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声誉和影响力意义重大。“创业、产业化”并非这类新型研发机构的首要目标和职责,短期内难以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行,需要政府“输血”来维持运营;但从长远角度看,基础研究成果可快速转化成产业。例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取得的基础研究成果有力支撑孵化出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者专注于基础医学、新型抗肿瘤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合成研发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药物研发企业。


3.2 积极布局省实验室建设


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和河南等多个省市纷纷投入重金建设省级实验室。广东投资600亿元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将此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已经分别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先后分3批启动了10家省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和数量领跑其他省市。浙江建设了之江、西湖、湖畔、良渚、瓯江、甬江6个省实验室;江苏提出将重点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和太湖实验室(表2)。


表2 部分省级实验室名单

4

5




3.3 深入推动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基础研究工作,很多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专门把企业重点实验室作为单独序列开展建设,完善地方重点实验室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福建、湖南、天津、广东、上海、江苏和河北等省市都专门开展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广东企业重点实验室已经超过120家,上海2020年新成立10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河北2020年修订企业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并新建29家实验室。



4


建设科学城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提升基础研究能级


4.1 把基础研究作为科学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各地方掀起一股建设科学城的热潮,如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滨湖和深圳光明四大科学城,以及西部(重庆/成都)科学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厦门科学城、江阴霞客湾科学城等。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建设的科学城超过20个。


科学城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多元创新主体和创新服务等创新要素,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功能。以“科学”名义建设创新载体,把基础研究功能作为重要内容,体现出地方政府面向未来发展希望以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引领发展的愿望。因此,各地在科学城的建设规划中,把引进和建设研究型大学、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作为重要内容,尤其将突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功能作为首要任务。


4.2 地方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的必备工具。由于投资巨大(十几亿元,甚至上百亿元),“十三五”之前一般都由国家投资建设,地方政府由于财力等因素制约,很少涉及。


近年来,地方政府出于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和影响力、集聚人才和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考虑,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很多城市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建设科学城和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标志性要素,正在积极谋划和争取建设。例如,深圳已经立项支持“中能同步辐射衍射极限光源”和“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期研究;2020年深圳批复22亿元建设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和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东莞已经开展“南方光源”的前期研究。重庆正在积极争取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宏微纳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研究装置、医用重离子治疗及研究装置等。此外,成都、武汉和合肥等城市也正在谋划建设相关光源设施。如果建设成功,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有力促进区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5


地方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有关建议


第一,要根据区域财政支付能力和科技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发展策略。强化基础研究工作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并且要以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优秀科学家为基础。目前,财政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较高的省份均是经济实力较强、高水平科研机构集聚的地区。因此,地方强化基础研究工作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综合本地的财政支付能力、产业重点方向与科技资源基础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投入的规模力度和重点资助领域方向。

第二,地方基础研究工作要重点聚焦,强调需求导向。地方支持基础研究主要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更多地支持需求导向研究,尤其是要重点聚焦本地的优势学科方向和产业领域,充分调动企业投入积极性,形成多样化投入机制。一是通过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升级。目前地方产业发展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和突破技术瓶颈等问题,迫切需要基础研究从底层原理来解决,可采取政府和企业需求方联合资助、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研攻关。二是通过基础研究孕育未来产业。量子计算、基因治疗、类脑智能、再生医学与合成生物学等领域未来产业的育成非常依赖于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突破。因此,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为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储备。

第三,地方可有重点地资助前沿科学研究和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前沿问题是人类认知的“无人区”和世界科学研究的焦点,其重大发现和突破最能体现国家/区域的科研实力;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是地方科技实力的标志。地方政府可有重点地资助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集聚高水平人才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当地科研声誉及影响力,并为地方科技创新带来更多的溢出效应,实现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的目标。

第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载体。要围绕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省市实验室、学科类和企业类重点实验室建设并探讨稳定支持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可积极引进高水平科研院所,建立分支机构,或资助国内外高水平团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第五,重视青年人才和卓越人才的培育。青年人才是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卓越人才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出的核心。地方要积极探讨卓越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对突出人才的稳定资助力度;同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针对青年人才专门设立人才基金,给予青年人才研究的“第一桶金”。



分享到:

版权所有©奔驰彩票链接 - 奔驰彩票入口登录 - 五星体育

沪ICP备11048235号-2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155号